先“找到工作”还是坚持“找到好工作”,看这届年轻人怎么选

2023-08-04 09:36:50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一直想发挥专业所长的宋维,在求职频繁受挫后“看开了”。


(资料图片)

最近,她如愿考上了师范类研究生,尽管这是另一条全新的赛道,但与她而言“更适合自己”。

与宋维的选择不同,杰晨留在了“并没有达到期望”的岗位,在他看来,“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才有未来创业的资本”。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当下,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记者在与宋维、杰晨等毕业生交流时,大家普遍表示,想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但想找到一个“好工作”很难。那他们都是如何选择的?

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宋维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她觉得,现在毕业只要不太挑,其实都能找到工作,只是大家“不想将就”。

基本从大三开始,学校的老师会转发一些实习通知,比如在工地上画图的工作,但有意向的人并不是很多。宋维坦言,大部分同学不太想去工地。在她看来,这也是大家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要求可以降低,但不能完全没有”。

奔着积累经验、发挥专业所长的初衷,宋维还是去了一个工地画图,但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其实支撑不起这份工作。室外受挫后,她又想转战室内设计,结果从熟人那打听才知道,现在很多公司为了降低人员成本开支,会采用AI等新兴技术进行全屋等设计,招聘的也是懂新兴技术的人,而不是纯设计的人,但她并不了解这些技术。

“主要还是自身的能力,跟工作要求不太适配。”这让宋维感觉自己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早“试错”才能早作谋划,这些实习经历虽让宋维倍感难受,但也促使她转战考研。目前,宋维已收到师范学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也拿到教师资格证。她计划读完研后,继续考编,找一份美术教师工作。“从环境设计转向师范专业,其实是换了个新赛道,也许从事教师更适合我。”

图源:视觉中国

近5成的受访者像宋维一样,因专业知识或是综合能力的不匹配,曾在求职中碰壁。还有2成的受访者,受学历影响,以期通过提升学历来化解“不上不下”的尴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因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的于柔正是如此。从入学起她就奔着“专升本”去,目前也成功考取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身边专科毕业的学生基本是进入小型企业,我还是更向往大平台,去更好的大公司上班。”

然而在实习期间,于柔发现不少单位对“专升本”依然抱有成见。有的HR看到是专科便拒之门外,即使已经表明考上了本科,还是会以人已招满而推拒。

“好的公司还是因为学历不要你,一般的公司自己不想去。”这让于柔对求职倍感压力。“如果一份工作专科毕业就能胜任,那我考上‘专升本’的价值在哪?”于柔说,提升学历,就是为了能找到更舒适、更安稳的工作。

好在实在缺人手的大公司,向于柔发出了“先来试试”的邀请。“这段时间,公司的人对我的能力也比较认可,也有老师带着我接触更多工作。”

在于柔看来,破解就职碰壁的困局,是“永远不能躺平”。“不论最终能不能签到心仪的工作,都不是终点,要继续努力。只有积攒实践经验才能打破成见,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要的不只是一份能赚钱的工作

函一觉得自己找工作,赚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她更看中“我喜欢”。就读法学专业的她却对法学并不“感冒”,在完成学业的时光里,让她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法考难度大,对于背法律条文,整理笔记和案例,我完全提不起兴趣。即使律师的工资上限很高,我也不想从事相关的工作。”

而这便意味着函一要改变求职方向。她开始广投简历,寻找适合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兜了一圈发现电商很有趣,又是新产业,对专业的限制相对比较小。”

似乎看起来门槛不高,实则专业要求更高。对于毫无电商经验的函一而言,需要花大力气去熟悉策划、销售、直播等环节,以及处事、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大量的“知识点”扑面而来,但函一反而觉得越干越起劲,也看到了自己作为电商人的潜力。最终函一决定留下来,把电商当作自己热爱的事业。

图源:视觉中国

不仅是函一,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也表明了相同的态度,他们想从工作中获得的不再只是物质,还有精神的自由与价值。

杰晨的“留下来”则是瞄准了更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

就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杰晨此前在报社实习,拍视频、剪辑、直播是他工作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杰晨的预期差不多,但有一点没达到他的期望。“我想轻松点,然后有个双休,但新闻热点要拼时效,节奏快、比较忙,熬夜加班出作品,感觉吃不消,我都想放弃了。”

但现在杰晨“看开了”。“一方面是看到了现在媒体工作环境都差不多,竞争很大,去哪都一样;另一方面是在这里确实能学到东西,视频拍摄剪辑离不开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偶尔还能参与采访、写稿,对我而言也是新尝试、新挑战。”

目前杰晨已入职报社,成为一名见习记者。他想再继续待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创业,开一家自己的媒体公司,把更多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又或者攒够钱出国读研,提升自己的学历。趁年轻,想多看看世界,增加阅历。”

促就业还需要更多外力加持

如今,应届毕业生们都已搬出校园。有的已换了多家工作单位,有的仍在求职的茫茫大海里,苦苦找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陌生的就业市场,让求职的毕业生碰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投简历,受访者都曾遭遇过简历石沉大海,大家忍不住吐槽“通常没个反馈,也不知道企业到底缺不缺人。”

“也许跟简历内容有关,之前一次性投过四份简历,其中有一家也就是我现在入职的单位,有回电详细了解我在公办学校的实习经历。”成功入职某教育机构的应届毕业生耀佩说,实习经历是简历的加分项,对学生而言,最好可以根据不同岗位需求侧重调整,不要每份简历都千篇一律,得突出自己能胜任该岗位的优势。

还有更多的应届生提到,希望学校能开设一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指导、求职模拟实战,以及公文写作等提升能力的课堂。“目前学校关于就业的课还是偏理论,多掌握一些技巧,就不会在求职时被动。”毕业生晓敏曾碰到过面试官提问“跟朋友同时面试,你希望谁录取”就让她不知所措而错失机会,之后通过报面试班也成功入职国企。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学生链接外界就业的第一途径,学校非常关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如期”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学校的助力占比因素很大。比如温州大学的晨旭参加了本校开设的“师范精英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毕业后直接入职温州某重点中学;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佳怡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对口专业的企业宣讲会,现场投递简历并面试,成功入职温州某知名大酒店;温州理工学院的彤彤通过学校搭建的就业平台,获得实习机会并入职某运营商温州分公司。

对毕业生而言,畅通的渠道能帮助他们快速获取就业信息。基于此,近年来,温州也在助推就业供需精准匹配。比如,搭建“政校企”平台,提前培训,帮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多渠道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供需交流平台,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等。

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有积极就业的态度。温州多年从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认为,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规划理念。就业是择业的基础,择业是就业的优化,切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因此,先实现充分就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积攒人脉、开拓思路和眼界,增加社会阅历,磨砺职业素养,才能不断修正人生规划,找到一条既符合兴趣爱好又能充分展示价值的职业之路,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记者 谢甜泉 实习生 徐锦婧 石志凤 周凡翔 刘笑迪 黄祖瑶 苏钰 王童言 李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