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北海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设施农业作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政策推动、项目拉动、服务联动、利益驱动,推动以大棚果蔬产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支撑了“菜篮子”供应和秋冬季节“南菜北运”,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
截至2023年3月底,北海市共建成果蔬大棚面积4.19万亩,规模居广西首位,预计年产量11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
政策推动,创新土地和资金扶持方式
北海市结合实际制定大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出台《北海市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增的相对连片流转土地和同意土地“小块并大块”工作的农户给予100元/亩—300元/亩不等的奖励,近两年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7.43万亩,其中推动大棚种植土地“小块变大块”超过1万亩。制定建设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新建连片2亩以上的大棚实行“先建后补”,每亩给予1万元奖励扶持,累计发放奖补4773万元,全市设施大棚从2020年的1.45万亩发展至2023年3月的4.19万亩。认真落实设施农业有关用地政策,出台《北海市设施农业用地实施细则》,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发展设施农业,为大棚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拉动,围绕产业链招商引企
北海市将农业招商引资纳入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根据落地、签约、洽谈项目数等指标,对各乡镇招商引资情况进行排名并全市通报。截至2022年底,共落地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18个,总投资81.49亿元;2022年全市设施大棚产值10亿元以上、占一产比重的11.4%,对一产贡献率达14.4%,位列其他农产品之首,从事大棚果蔬产业的农民人均年收入稳定在7000元以上。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网点,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产地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和冷链流通率,形成设施大棚建设、种植、采收、初加工分类等系列产业链,每年为超过5万农业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大棚设施年产量11万吨。
服务联动,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北海市着力构建“一平台两包干三承诺”的农业项目服务保障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监督平台。成立市、县两级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监督工作平台,设立服务投诉电话,接收项目投资方的投诉、咨询和建议反馈;并按照“一月一核查、一季一小结、一年一验收”要求,与项目业主签订服务承诺书,对重点产业项目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二是实施“两包干”。市辖县(区)、乡镇根据项目规模,安排专人为企业完成企业注册、项目选址、设施报建等手续,项目所在地政府全面负责土地的流转、整合、清场、转租等工作。三是实行“三承诺”。项目落地后,县(区)、乡镇承诺同步开展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承诺第一时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因土地流转、社会治安等问题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由县(区)、乡镇政府补偿;承诺及时兑现扶持政策,各级扶持资金下达10 天内拨付。
利益驱动,打造联农带农富农模式
北海市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与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等建立“4+1”联农带农机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健全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通过与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试验推广基地近万亩,综合应用节水肥一体化滴灌等节本增效技术,培育、试验、推出新品种533个,举办大棚种植技术培训30多期次,累计培训6000多人次,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包收包销、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2000多户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大棚果蔬种植,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三是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统筹福成哈密瓜协会、京东“农特馆”、福达冷链农批市场等平台,建立区内外市场直供、对口帮扶助销、网络直播带货联动的销售渠道,搭建“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2022年累计销售果蔬超过20万斤。(张敏捷、李超然)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